北京中教金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實驗儀器研發與生產的企業。公司自成立以來,與全國各高校研究所建立了長久緊密的合作關系。研究人員采用中教金源的儀器設備,做出了許多光催化成果并在學術上取得了重大進展。
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應用中教金源的氙燈光源系統在環境治理污水處理方面領域取得了巨大成果!
以下截屏是我公司產品——氙燈光源系統
以下內容來自新華社新聞報道:
“兩個一公里”的創新答案——上海全力建設科創中心紀實
5年,對于一座城市意味著什么?
2014年5月,對上海作出建設具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指示。
從量子密鑰分發系統的安全距離擴展至200公里,到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從首架C919大型客機一飛沖天,到實現克隆猴“中中”“華華”呱呱墜地……5年間,一批標志性原創成果競相涌現,一批shi界級科技設施迅速集聚,上海開放型創新生態加快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聚焦“zui先一公里”“后一公里”提升創新“策源力”
4月10日,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在上海天文臺等多地發布。
在科技創新的廣袤和無垠里,這樣的“上海時刻”頻頻亮相:
——蛟龍、天宮、北斗、天眼、墨子和大飛機等多項重大科技成果,上海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僅中科院在滬單位就有超過2000名科研人員參與;
——2014至2018年,中國每年的*科學進展,上海原創成果從未缺席。5年50項重大進展,上海牽頭或參與11項;
——2017年*超短激光裝置實現10拍瓦激光放大輸出,2018年上海誕生shou個體細胞克隆猴、人工創建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
科創中心建設沒有捷徑。瞄準前沿、補短板拉長板,上海將重點放在了基礎科研的原始創新、關鍵核心“卡脖子”技術兩大主攻方向。
筑牢“zui先一公里”地基。以強化原始創新為目標,上海著力提升創新策源力,2018年上海科學家在期刊《科學》《自然》《細胞》上發表原創論文85篇,占全國總量的32.2%。
今年5月初,落戶上海張江國家科學中心的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度過10歲生日,2.5萬個世界各地的用戶借助“上海之光”產生了一批shi界級科研成果。大科學裝置完成從“單兵作戰”向“集群發力”轉型,規模大、種類全、功能zui強的shi界級光子科學中心,在張江蓄勢成形。
廣拓“后一公里”空間。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三大關鍵領域,圍繞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領域,創新的種子在這里發芽、壯大。
上海“芯”創造澎湃新動能:中微半導體適用于制程的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刻蝕機、寒武紀科技的云端AI芯片……這里成為國內集成電路產業鏈完善、產業集中度高、綜合技術能力zui強的地區之一;
上海“智”蓄勢高質量發展:在徐匯的人工智能大廈、AI小鎮,浦東的人工智能島,楊浦的國家雙創示范基地等集聚區,BAT、小米、商湯科技、依圖科技等*匯聚發展,為高質量發展賦能;
上海“藥”躋身高地:阿爾茨海默癥,人類至今未能攻克的疾病難題,連續16年無一款該領域新藥上市。如今上海科研院所牽頭的shou個抗阿爾茨海默癥糖類新藥已完成臨床試驗。
目前,上海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例達4%,比5年前提升0.35個百分點;每萬人口發明zhuan利擁有量達到47.5件,比5年前翻了一倍;平均每個工作日新注冊企業達1332家,活躍度達到80%以上。
以深化改革點燃創新“新引擎”
制度創新是支撐科創中心建設的“牛鼻子”。上海著力破除制約創新發展的機制障礙,“放”體制、聚人才、謀布局、優環境。
體制機制上,核心是“放”,“我的科研我做主”。上海市科委主任張全說,在推進科技體制地方配套改革中,上海已發布超過70個地方配套政策,涉及170多項改革舉措。2019年又發布了科改“25條”,并將科創中心建設條例列入了年度立法計劃……
人才政策上,關鍵是“聚”,“量身定制,一人一策”。上海先后出臺“人才20條”“人才30條”“人才高峰工程行動方案”,聚焦上海有基礎、有優勢、能突破的重點領域,施策,讓有作為、有貢獻的科研人員“名利雙收”。
前瞻布局上,重點是“謀”,“把握創新主戰場”。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說,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上海產業轉型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突出重點,加快建設規模體量大、成長性高、性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三大重點領域,全力以赴、做大做強。”
營商環境上,抓手在“優”,“對標高”。上海泰坦科技專注于提供實驗室整體解決方案,啟動時就得益于科創基金的扶持,如今已成長為科技服務行業的“隱形guan軍”。創始人謝應波說,在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變過程中,上海的精細化服務能力、健全的產業門類,使得這里有機會誕生新的科技創新企業*。設立科創板如同及時雨,將松綁大量“隱形guan軍”的創新壓力,讓金融中心和科創中心形成良性互動。
上海自貿區新片區、科創板、長三角一體化以及中國進口博覽會,共同構成了上海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上推進改革開放的戰略支撐。上海市副市長吳清說,科創中心建設,將繼續堅持面向、面向未來,結合這些重大任務,聯動發展,在增強創新策源能力上下更大功夫。
以開放協同打造創新“強磁場”
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高地,上海是外資研發中心集聚度高的地方,占據全國總量1/4的外資研發隊伍,成為激活創新的重要力量。
“2018年,對我們來說,重要的選擇就是次走出去,在上海成立分院。”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說,上海對科技營商環境生態的重視,讓微軟將這里作為人工智能戰略布局的重要陣地。如今,微軟亞洲研究院(上海)和微軟-儀電人工智能創新院均已在徐匯落戶。
籌劃在更大范圍、更高層級的合作,上海已設立了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技術轉移中心,開展中俄戰略科技合作,啟動建設普陀中以(上海)創新園……
開放式創新,不但要對外開放,也要對內開放,讓創新的“朋友圈”可以在更大范圍內集聚、配置創新資源和要素。
伴隨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長三角地區協同科技創新正按下“加速鍵”。推進總價值超300億元的大型科學儀器設施開放共享,長三角產業地圖呼之欲出……數據顯示,申報本年度上海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高等級獎項并終脫穎而出的項目中,約30%都帶有長三角協同創新的印記。
政府搭臺,市場主導,企業唱戲。從松江G60科創走廊、漕河涇知識產權示范區等多層次功能承載區,到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滴水湖論壇等ding尖論壇,持續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上海正打造集聚創新資源的“強磁場”、創新成果的“原產地”。
上海市委有關方面介紹說,站上新的臺階,上海將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抓住關鍵領域、重大課題,聚力突破、加速前進,緊緊圍繞形成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資源配置方式這個關鍵,把各方面創新要素的活力充分激發出來,形成科創中心建設“滿盤皆活”的生動局面。
電話
微信掃一掃